文学系涵盖了电影剧本创作及理论、电视剧创作及理论、中国电影史、电影文化传播等多个专业方向。导演系则专注于电影导演创作及理论和纪录片导演创作及理论。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是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后经历多次改名,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教育的重镇。

北京电影学院的主校区占地105亩,而怀柔校区(在建)占地面积更是达到667亩,总投资约为28亿元,预计首期工程将在2 0 1 9年投入使用。学院拥有全日制在校学历生近3000人,包括成人教育本专科生、留学生、在职研究生和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及培训生等。
学院拥有527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287人。下辖19个教学实施单位,涉及电影创作的方方面面,是唯一能独立进行故事片创作的院校。学院还开设了19个本科专业,并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除了北京电影学院,还有其他高校也提供与电影相关的研究生课程。例如,中国传媒大学提供广播电视、电影、传媒等领域的研究生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则提供影视艺术、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研究生课程;中央戏剧学院则提供戏剧、影视表演、导演、编剧等领域的研究生课程。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也提供与影视制作、影视编导等相关的研究生课程。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学校的电影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可能有所不同,考生在选择时应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该学校位列“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并开设了74个本科专业,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等丰富的教育资源。
业务课二涉及电影声音创作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考查,要求考生对中外电影历史、电影及电影声音的主要基础理论有深入了解,并熟悉电影声音技术的主要基础理论,如录音声学、数字音频等。对电影/电视声音创作的方法和工艺有深入了解和丰富实践经验,并能综合运用以上知识对电影声音创作案例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分析与判断。相关参考书籍包括《电影语言》、《电影剧本写作基础》、《认识电影》等。
考生还需要了解其他与电影相关的重要书籍,如《影视美学》(彭吉象)、《电影美学分析原理》(王志敏)等。《拉片子》(杨健)、《影片分析透视手册》、《电影语言的语法》等都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对于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史等也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中国电影批评史》:探索中国电影批评的历史和演变,深入了解电影艺术的内涵和发展。
《电影的踪迹》:通过电影的足迹,追踪电影文化的传承与变革。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探讨电影艺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剖析中国电影的观念变迁和发展轨迹,感受电影艺术的魅力。
《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宏观叙述电影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电影艺术的精髓。
《电影讲稿》:聆听电影大师们的教诲,领略电影艺术的博大精深。
《电影的元素》:剖析电影的构成元素,了解电影艺术的创作过程。
《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探索电影叙事的理论与实例,掌握电影艺术的叙事技巧。
《电影艺术-形势与风格》:展示电影艺术的多样性与独特风格,领略不同电影的魅力。
《名家看电影》:聆听名家对电影的独到见解,感受电影艺术的深远影响。
《影视类型学》:了解影视作品的类型与特点,拓宽对电影艺术的认知视野。
《电影剪辑技巧》:学习电影剪辑的技巧与方法,提升对电影艺术的鉴赏能力。
《电影阅读方法与实例》:掌握阅读电影的方法与技巧,深入了解电影艺术的内涵与外延。
《电影市场营销》:了解电影市场营销的策略与方法,提升对电影市场的认知。
《如何写影评》:学习撰写影评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对电影艺术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转型与发展,思考电影艺术的未来走向。
《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深入研究中国电影的历史与现状,挖掘电影艺术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
《中国电影史1905-1949》:回溯历史,探究中国电影在1905年至1949年间的演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