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体书法字典已为我们揭示了汉字之美的新篇章。下面就让我们深入了解篆书相关的丰富内容。

《篆书大典》详尽收录了常用的汉字,以及一些在碑帖中频繁出现但不常用的字。在字体的选择上,该书不仅收绿了以朝代年月先后顺序排列的常用字,还兼顾了生卒年月不详者的音节顺序排列。为保证原作的真实面貌,书中所选字例尽可能地贴近原迹精神,并采取不作修饰的技术处理。
《篆艺字典》是另一部值得我们珍视的篆书宝典。这本字典汇集了甲骨、钟鼎、石鼓等各类古文字的精髓,作者侯德昌从审美角度精心摹写,共收入汉字1310个和篆字13592个。此书还巧妙地融入了300多枚精心设计的印章,让人们在欣赏古文字结构美的也能领略到书法家的学识、才华和志向。
篆书的诞生与中国的历史紧密相连。在小篆推行之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简化文字、统一度量衡,由李斯负责创制了这种汉字书写形式。此后,小篆一直流行至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因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钟爱。尤其是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至近代新防伪技术的出现。
让我们继续探讨篆书的代表书法家及其作品特点。李斯作为秦代著名的书法家,其小篆作品被誉为“小篆之祖”。他的代表作《泰山刻石》展现了笔法严谨、线条流畅、结构匀称的风格,展现出庄重典雅的艺术气质。而邓石如的篆书则被誉为“神品”,其作品《千字文》展现出笔法自然、线条粗细相间、结构多变的豪放洒脱风格。吴昌硕的篆书则以古拙的笔法、粗犷的线条和奇特的结构著称,其作品《石鼓文》体现了古朴雄浑的个性。
篆书的艺术价值亦不容忽视。它是中国古老书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研究篆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思想和文化。篆书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笔墨技巧也为传统文化传承和书法艺术创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此向大家推荐《书法自学从帖》这套丛帖。此套丛帖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分正书、行草、篆隶三部分,内容丰富,各册目录详细列出了学习书法的各个方面,包括临摹、笔墨纸砚的选择、书法欣赏等。无论是正书、行草还是篆隶,这套丛帖都是极好的习贴、临贴工具,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希望以上内容能为您提供帮助,祝您学习顺利!唐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
唐欧阳询梦奠帖《书法自学丛帖》行草(中册)目录:
唐孙过庭书谱
唐李怀琳绝交书
唐杜牧张好好诗
唐张导受肚痛帖
唐张旭冠军帖
唐张旭三诗四帖
唐颜真卿刘中使帖
唐颜真卿祭侄稿
唐颜真卿湖州帖
唐颜真卿争座帖
唐徐浩朱巨川告身
唐李邕云麾将军碑
唐释怀素小草千字文
唐释怀素苦笋帖
唐释怀素自叙帖
唐释怀瓅论书帖
唐枊公权蒙诏帖
唐释高闲千文残卷
唐人月仪帖《书法自学丛帖》行草(下册)目录: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
五代杨凝式卢鸿草堂+志图跋
五代杨凝式神仙起居法
五代杨凝式夏热帖
宋李建中土母帖
宋赵佶团扇
宋蔡襄诗札
宋苏轼寒食诗
宋苏轼与叶梦得书
宋苏轼桤森诗
宋苏轼颍州祈雨诗
宋黄庭坚太白忆旧游诗
宋黄庭坚华严疏
宋黄庭坚王长者墓志铭
宋米芾蜀素帖
宋米芾诗翰
宋米芾乐兄帖
宋米芾论草书帖
宋薛绍彭上清帖
宋赵构洛神赋
宋吴琚碎神锦帖
宋吴琚寿父帖
元赵孟頫书东坡诗帖
元赵孟頫烟江叠嶂诗
元赵孟頫五牛图跋
元赵孟頫采神图跋
元赵孟頫画羊图跋
元赵孟頫书札
元鲜于枢行书跋
元鲜于枢论草书帖
明宋克书孙过庭书谱
明祝允明永贞行
明文征明答陈汝玉书
明董其昌试墨帖
明董其昌尺牍
明黄道周洗心诗
明张瑞图后赤壁赋
明王铎草书诗《书法自学丛帖》篆隶(上册)目录:
篆隶书法简论;篆书的用笔和结字;隶书的用笔和结字
殷甲骨文
两周秦汉金文
周墙盘
周毛公鼎
周散氏盘
周虢季子白盘
楚王盦恙鼎
秦公簋
秦诏版
汉金文
新莽嘉量
简牍书迹
战国侯马盟书
温县东周盟书
战国青川简
睡虎地秦简
汉帛书
汉简
汉武威铭旌
先秦石鼓文
先秦石鼓文
秦泰山刻石
秦琅邪台刻石
秦峄山刻石
汉袁安碑
汉祀三公山碑
汉嵩山少室石阙铭
汉石门颂《书法自学丛帖》篆隶(中册)目录:
汉乙瑛碑
汉礼器碑并阴侧
汉封龙山颂
汉史晨前后碑
汉张景碑
汉曹全碑
汉张迁碑《书法自学丛帖》篆隶(下册)目录:
汉魏残石小品
汉五凤刻石
汉莱子侯刻石
延光残石
汉熹平石经残石
汉韩仁铭额
汉君子等字残石
汉子游等字残石
魏曹真残碑
魏三体石经
吴天发神谶
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节选)
北齐陇东王感考颂(节选)
唐般若台铭
唐城隍庙记
唐叶慧明碑(节选)
唐石台孝经(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