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列车上邂逅一位女性。她曾打算报考心仪的研究生,却于去年未能如愿。出乎意料的是,她得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如今,她陷入了困惑:今年她还要不要再次尝试考研?她担忧着若是再次落榜,便会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而如果放弃考试,内心又会觉得无法安宁,这份纠结已让她心神不宁半年有余。

我问她:“您去年每日投入多少时间用于学习?”
她回答说,去年她每天大约花费四小时学习,持续了三个月,并在考试前的一周进行了冲刺复习,最终却只差三分未能通过。
接着我又问她:“现在您每天因为这件事情而烦忧花费了多少时间?”
她告诉我从新年开始到现在(六个月),无论上班还是下班都在想这件事,感到十分苦恼。
沉溺于忧虑中消耗的时间,就是等待的成本。而勇敢尝试则是穿越成本。如果这位女士每天因烦闷而花费五小时(无论工作或下班都在思考),持续六个月,那么她将耗费九百小时于无谓的忧虑中。而去年她考研时,每天四小时的学习时间,持续三个月,加上考前一周的冲刺(假设每天二十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四小时×三个月×三十天 + 二十小时×一周 = 五百小时
等待成本:五小时×六个月×三十天 = 九百小时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近两倍!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陷入了一种心理模式:越是等待,时间和信心就越少;时间和信心越少,就越不敢尝试考研。这个人在今年考研前最终会选择放弃。而新的一年里,等待的焦虑将继续消磨她的信心和能力,直到她最终完全放弃为止。
当等待和拖延的成本远远超过真正开始行动所需的成本时,人们就会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困境。我称这种模式为“等死模式”。
在一次聚会上,我分享了这一“等死模式”的见解。听完我的故事后,我的一位朋友满面喜色地走出人群,十分钟后高兴地回来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她做到了!
究竟做到了什么呢?原来这几日她一直在纠结是否给一位大客户打电话。这个客户对她而言至关重要:若打,她担心对方会认为公司刚起步,对自己的印象减分;若不打,单子肯定无望。更让她苦恼的是,为了这件事她已经头痛了一个星期,开始失眠、对家人发脾气、对客户越来越没有信心。
听完我的故事后,她迅速权衡了自己的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她意识到与其在等死模式中耗尽心力与体力,不如勇敢一试!于是她鼓起勇气打通了电话,惊喜地听到对方爽快地答应了她。
一旦你陷入了等死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采取行动,打破这个困境!虽然进入未知领域会带来短期的痛苦,但长期的等待往往会导致更大的永久性损失。
我们真正的痛苦往往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焦虑、因最后时刻完成项目质量不佳而产生的负罪感以及因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悔恨。因此我们应该果断行动起来打破“等死模式”,才能更好地迎接成功的到来!